close
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學者:認知失調理論,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Festinger(1959)所倡議,是一種解釋心理平衡的態度。個體為了恢復平衡產生新的行為,認知失調具有行為改變的促進作用,是解釋態度改變的主要理論。 
⊙定義:Festinger(1959)認為,個體認知因素間失衡不協調時,會造成心理上不愉快、緊張、壓力,個體會設法去減輕或解除這種不協調狀態,認知因素間失衡愈嚴重,個體想要減輕或解除失調的動機也愈強烈,當個體有所作為讓認知系統呈現協調時,就會設法保持這種平衡,避免接觸矛盾訊息。 
⊙內涵:當個體的認知出現失調的情形時,為了消除失調不一致所帶來的焦慮不舒服,個體會採用兩種方式來調適,一是對新認知極力否認,二是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訊息,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進而取代舊認知,改變態度與行為獲得心理平衡。 

⊙認知失調實例: 
1、婚姻暴力受虐者:極力否認認知失調,維持態度: 婚姻暴力受虐者不但為施虐者辯護,也為自己的遭遇承擔罪名,且持續待在這種不好的婚姻關係中。何以會如此?可從認知失調論加以解釋。婚姻暴力受虐者若坦承施虐者的暴力行為,會讓個體考量到未來生活如何面對,或是考量到子女因素,會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緊張、壓力,個體為減輕或解除這種不協調的焦慮狀態,於是不但為施虐者辯護,也為自己的遭遇承擔罪名,如此便可繼續維持原來的生活,避免面對改變的壓力。 
2、抽菸者:提升新認知可信度,改變態度: 以抽菸為例,如果個體認為抽菸無害,而且自認喜歡抽菸,兩者之間無矛盾衝突,不會出現認知失調現象也就不會改變行為。如果健康檢查發現因為抽菸而罹患肺癌,此時對抽菸的態度產生認知失調,原來認為無害現在認為有害,於是出現戒菸行為。 

⊙認知失調「說了就相信」典範:來說明做出不道德行為如何能自圓其說 

「說了就相信」典範(“saying  is  believing"paradigm):根據認知失調理論,當沒有外在的新認知訊息造成舊認知的失調,個體不會產生調知失調的焦慮緊張,於是會維持舊有的態度與行為不會改變。 
合理化犯錯行為避免焦慮:任何人都知道逃稅或掏空公司本就是不道德的行為,但是為了避免這種不道德行為所帶來的焦慮,犯錯者會以「逃稅或掏空公司又不是殺人放火,算不了什麼」「反正公司老闆很有錢,掏空公司他也不會倒閉,只是少賺一點」「大企業逃稅更多,小老百姓不逃稅就太笨了」這類藉口來合理化犯錯行為,這種自圓其說合理化自己犯錯行為的說詞,可避免認知失調所帶來的焦慮。常言道「謊話說久了就變真的」,犯錯者這種自圓其說避免焦慮的說詞,說久了自己也會相信於是振振有辭不再焦慮。 

⊙減輕認知失調的方法: 

1、改變舊認知:如果舊認知和新認知之間產生矛盾時,可藉由改變舊認知使認知維持一致即可減輕焦慮緊張,重新建立平衡。 
2、增加新認知:如果新舊兩個不一致的認知導致了失調,那麼降低失調程度可藉由增加更多的新認知來提高可信度取代舊認知。 
3、改變認知重要性:認知一致或認知不一致,可藉由改變認知的重要性,一旦對新認知或舊認知重要性產生改變,認知失調的程度也會隨之改變。 
4、改變行為:一般而言改變行為比改變態度更為困難,認知失調可藉由改變個體的行為來減輕認知失衡所產生的焦慮緊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妮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